走进药品无菌车间感受“生命至上”的重量,在非遗工坊体悟“匠心守护”的坚守,于环保企业实践“绿色担当”的使命……今年暑期,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齐韵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开展“企业里的思政课”社会实践活动,工作室成员将课堂搬到生产线、检测台、非遗工坊,开创“情境浸润式”思政教育新模式,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。
三大场景:让思想教育从“说教”变“体验”
在新华制药现代化车间,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。“药品质检误差0.1%意味着什么?”企业导师举起一粒药片向学生发问,“可能是患者生命的代价!”这堂在生产线旁的思政课,让学生亲手操作检测设备,在数据偏差模拟实验中深刻领悟“德技并重、生命至上”的职业伦理。走进淄博周村烧饼非遗工坊,国家级传承人王春花捻起一撮芝麻:“原料筛选就是良心筛选!”辅导员侯雅洁带领食品检测专业学生全程记录烧饼生产的32道工序,在检测报告上郑重签下名字。将“舌尖安全”与非遗工匠精神结合,让“严谨精准”从专业要求升华为职业信仰。在山东英科环保再生资源公司,化工专业实习生迎来特殊一课。辅导员李荣昭在回收生产线旁开讲:“处理每块塑料碎片,都是践行‘双碳’使命!”学生在《实践报告》中写道:“过去觉得实习是学技术,现在明白更是学担当。”


新华制药人力资源总监表示:“我们需要的学生不仅技能扎实,更要带着‘敬畏生命’的信念上岗,这正是行业最需要的素质!”
创新突破:破解思政教育“两张皮”难题
“传统思政课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觉得‘离得远’,“企业里的思政课”让思政教育扎进产业实践的土壤里,让价值观从生产线里‘长’出来。”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王海婷介绍,项目实现三大突破:一是场景重构,挖掘企业生产环节中的思政要素,如制药质检=生命责任、食品安全检测=诚信担当;二是角色融合,邀请非遗传承人、工程师担任“思政导师”,用行业语言诠释工匠精神;三是评价革新,建立企业导师、专业教师、辅导员三方联评机制,跟踪学生岗位行为转化成效。未来,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齐韵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将开发出可推广的“企业思政课”工具包,梳理制药、食品等行业核心价值观,让学生通过“观察-体验-反思-承诺”,实现从“知识传递”到“灵魂塑造”的跨越,为新时代培养有工匠精神、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新范式。(通讯员 王海婷)
